穿破數位高牆、看見真實世界
數位時代中,每個人隨時都能取得大量新聞資訊,但弔詭的是,似乎更難聽見不同的聲音。根據路透社2024年的最新報告,台灣大眾的新聞來源有80%為網路平台,演算法精準地依據用戶偏好推送內容,社群媒體的分享機制更讓觀點相近的人緊密連結,「同溫層」及「回音室效應」已成為當下重要現象。
過去,新聞為人們打開通往世界的窗,現在,我們透過演算法打開的,卻是一個經過精心打造的專屬世界--不再是通往現實,而是通往一個量身訂製的資訊泡泡。在演算法築起的高牆下,大家不自知地困在片面的資訊中,失去對社會的真實感知。這種資訊接收的片面化也正在重塑公共論述的生態。在重大公共議題上,不同立場者的觀點差異正在擴大,日益嚴重的極化與分裂,會將我們的社會帶往怎樣的未來?
「星星之火4:衝破同溫層!」紀錄片
本片就新聞產業在同溫層現象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溫層現象帶來的衝擊、及新聞媒體乃至視聽眾如何衝破同溫層,走訪第一線新聞人及科技及文化趨勢意見領袖,受訪者包括(依姓氏筆劃排序):王思捷、吳琬瑜、李雪莉、徐秋華、格倫·韋爾(Glen Weyl) 、陳順孝、郭崇倫、楊照、楊立偉、簡信昌、蘇宇暉。當演算法築起高牆,讓資訊困在回音中,新聞的使命,不只是報導,更是激盪對話、連結世界的橋樑。希望更多的討論與關注,能讓多元的聲音交匯,衝破同溫層,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可能。
訪談內容節錄
-
王思捷時任中央社總編輯
「對於形塑同溫層這件事,傳統媒體是沒有辦法回避他的責任,因為媒體的經營越來越困難,整個媒體都有獲利上的壓力,如果我們同意流量可以變現的話,就不難了解為什麽傳統媒體非常在乎流量,表示你要更在乎你的讀者喜歡什麽,所以無形中你的編輯策略跟你做新聞的手法會越來越偏向你的讀者,這個東西就為同溫層推了一把。」
「我們不應該去想要消滅同溫層,因為同溫層它就是人的本性,同溫層會存在,問題其實是同溫層之間沒有溝通,或者說拒絕溝通。我覺得社會的多樣化就表示一定會有同溫層的存在,因為大家意見都不一樣,會有很多意見不同的群組,最重要的是怎麽樣讓這些群組之間有聯系有溝通。如果公民社會夠成熟的話,我認為他自己會想辦法溝通,那也許就會有未來,會有更美好的一天。」 -
吳琬瑜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兼內容長
「我們很強調要經營直接流量,就是認同天下品牌價值的人,直接到我們的兩個APP跟網站來看,而不是完全透過social media,因為它會非常受演算法的影響,那你看到的東西就會是不斷強化你點閱過的內容,你會越來越窄、就像青蛙以井窺天一樣,我覺得這個對於公民的素質,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大家應該有一個意識,很多事情是要經過討論、理解、聆聽,然後能夠找出一個衝突之後的解方,那你才能夠是真正活在真實的世界、面對問題。不斷的言論激化,其實對一個社會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很好或很健康的事情。訴諸群眾的影響力,好像那就是事實,其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
李雪莉報導者營運長
「過去我們在新聞室裡,頭版的新聞就是我們認為今天最重要的新聞,我們會有頭版二版三版的概念,就是告訴你,這個新聞我們認為的重要性優先順序,可是社群媒體打破了這一切的遊戲規則,不會有什麽新聞是一定非得知道的,所以你認為的新聞不一定是我認為的新聞,當大家認為的重要新聞是不一樣的,在公共論述裡就很難對話。」
「我常常在想,當這個社會不斷的被兩種極端的意見撕裂的時候,我們是用情緒來帶領我們思考,帶領我們進入決策,我們是要先用情緒先行,再去找各種有利於我們的證據,來證明我們是對的,來妖魔化對方,但是對方真的有這麽可惡嗎,這個是我覺得台灣正在經歷的suffer就是撕裂,我們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聽對方說話。」 -
徐秋華公共電視總經理
「在台灣藍綠對抗是一直持續的,政治上的統獨議題,一直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兩極化的意見,他們的同溫層在自己的圈子內,很難客觀去接受別人的意見,這是台灣一直以來的一個社會現象。另外在兩性平權的議題上,也有相同狀況,公視試圖做公正報導的時候,反而會接受到來自兩方的不滿意見,因為我們試圖公正,卻兩邊都不滿,所以我們常開玩笑說當公視的新聞藍綠都來抗議的時候,那我們真的做到公正了。」
「就一個媒體我們的責任是要報導真相,盡可能的要客觀公平、更多元,因此,就算社會真的有同溫層存在,我們也必須呈現這各種同溫層的存在,作為媒體,我們不能夠去報導單一的同溫層,否則我們就也變成他的同溫層之一了。」 -
格倫·韋爾(Glen Weyl)Founder, RadicalxChange Foundation and Plurality Institute
「我認為社群媒體演算法的根本挑戰在於,它們根據人們可能最感興趣的內容來推送資訊,目的是讓使用者更有可能去點擊廣告。但同時,它往往會削弱人們對於共同經驗的認同感,因為每個人接收到的都是個人化的內容,沒有人知道其他人看到的是什麼。也許他們會感覺某些內容整體上很受歡迎,但卻無法理解哪些群體覺得這些內容是可以接受的,又有哪些人可能持反對意見。結果就是,人們逐漸喪失了對所屬社會的整體感知。」
(I think the fundamental challenge with the social media algorithms are that they serve the content to people based on what they will likely find the most engaging so that they're then likely to click on advertisements. And while that is one way to approach the problem, it tends to undermine the sense of a shared public experience or narrative because everyone's getting personalized content and nobody knows who else is receiving what content. Maybe they have a sense that something is overall popular, but they don't have a sense of what audience finds it acceptable and who might disagree with it. And so they lose a sense of the society that they're a part of.)
「我們希望能看到更多跨越社會分歧、出人意表地把人們凝聚在一起的報導,讓既有的社會界線被打亂。但這類內容往往並不是社群媒體演算法所偏好的、能帶來大量互動的內容。不過我認為,最終我們需要那些能夠打破分歧的報導。不管當前最強烈的社會分歧是什麼,我們都需要能夠衝撞、跨越這些分歧,分歧才不會進一步被強化。我們需要能夠連結整個社會的報導,我認為新聞媒體有機會與演算法進行某種程度的合作,一起探索演算法未來可能的變化方 向,並且調整自己的內容策略,從而善用新的演算法,創造出對整個社會更有益的成果。」
(The type of content we'd love to see more of is things that bring people together across divides in a surprising way that scramble the lines of the society, but those aren't necessarily the things that are going to drive engagement on the social media algorithms.But I think ultimately what we need are stories that scramble the divides. Whatever the most strong divides are, we need stories that, cut across them and surprise them. so that they don't become things that reinforce division.We need things that tie this society together. I think there's a chance for news organizations to potentially work with the algorithms on understanding how they could change and how the news organizations could also change their content in reaction to take advantage of new algorithms and do something that works better for the society.) -
陳順孝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授
「現在同溫層也把台灣分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主要是藍綠,就你只看藍的媒體,那我只看綠的媒體,我們基本上會活在不同的世界。這是造成台灣現在很多政治對立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只獲取片段的資訊,而沒有辦法獲取比較完整的訊息,我們自己被演算法操控還不自知,沒辦法做理性的判斷,這就影響到一個民主政治裡邊的公共政策討論的品質,甚至影響到我們的民主決策。」
「AI搜尋是有機會突破同溫層,但其實利弊參半,它的好處是在搜尋的時候,它不會因為你是藍的它就給你藍的資訊,我是綠的它就給我綠的資訊,所以相對會比較超越藍綠,但它的問題是在它主要來自大數據,來自它大型語言模型的影響,它主要是美國觀點,即使以中文資訊來說,它主要是中國大陸的資訊,所以長期來說,對於整個訊息跟觀點的多元化是不利的,在文化多元性及主體性上它對我們是不利的。」 -
郭崇倫聯合報副總編輯
「現在的媒體為了要增加銷路,為了增加他的點擊率,有時會想辦法去迎合讀者,甚至希望能夠提供越多類似他們想法的新聞跟消息越好,但是媒體的問題是,他仍然要回到事實面,如果這個媒體長久不去報導另外一面的事實,你會失去你的公信力。我是做新聞的,其實我還是覺得事實很重要,你要得到全部的事實以後,你才能夠形成自己的意見,但是現在越來越發現很多是倒過來了,你先有一個很強的意見,然後選擇符合這個意見的事實再挑進來。」
「有些同溫層的閱聽者,也許是我們的長期讀者,他們不願意看到某些消息,我們自己很清楚,比如說我們在報導關於民進黨消息的時候,他的點擊率相當程度就比韓國瑜的點擊率要低,或者批評民進黨的時候也會比較高,那相對的批評蔣萬安的時候,他的點擊率相對來講要低,但是新聞就是新聞,你不能夠迴避他,真的發生的時候大家都在做報導,彼此也有競爭的關系,你要是迴避他,你的公信力就會受到影響,我覺得這個也是聯合報在考慮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
楊 照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同溫層我們一般常常併用的就是舒適圈,關鍵是,這個舒適的代價是什麽?你在舒適圈待久了,經常會忘記,事情不是這個樣子的,這是視野的狹窄,可以叫做心量的萎縮。所謂視野的狹窄,你就只看到這裡,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大,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不管你現在多大年紀,這對你的生命的可能性都是一個妨礙。這是一個存在的危機,就是你作為一個人,你明明有這麽多的可能性,你卻不去探索這個可能性、去找什麽才是你應該過的生活。」
「每當你要跟人家講任何事情的時候,你要有個意識、一個責任感,覺得我應該要講出something different,要有更多人有這樣的一種尊嚴、一種pride吧,我認為這是自尊心,我要講點不太一樣的東西,就算語不驚人死不休都可以,一個社會如果有越多人有這樣的意識,我們就越有機會打破同溫層。越多這種人,台灣社會可以越健康,台灣的民主可以有更好的保護和保障。」 -
楊立偉意藍資訊(股)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
「特別是在很多社會議題上,有的人就會故意去操弄同溫層,舉例而言,他會利用平台跟演算法,讓你誤以為全部的人都是這樣,而且會讓他們彼此之間,有一個群體極化的過程,因為你看到你旁邊的人都是這樣,你就會有一個從眾效應,誤以為這是大部分人都這樣想,你就會接受這個想法。另外,假訊息在同溫層的傳播也更加快速,而且根深蒂固,所以要跳出來看看有沒有其他人不同的說法,就變得更加重要。」
「AI至少就目前為止是一個重置演算法的機會,它遍覽了全部的資訊之後,根據你的問題很公開很透明,把全部資料都消化了再來回答,所以它真的比較不會偏頗,反而是比較全面性的回答,所以至少以目前為止來看,它是一個重置平衡,重設演算法打破同溫層的一個方法。」 -
簡信昌鏡傳媒技術長
「社群媒體的推薦演算法不只是讓你在同溫層,而且是會激化,就是讓意見會往兩極去靠攏,因為他其實是要挑撥使用者的情緒,讓使用者的情緒被挑撥之後,他可以產生更多的行動,幫助其他人更有機會或更多機會去看這些內容,產生更多的行為,帶動更多的廣告利潤。所以在你的同溫層,你會越走越往某一個極端去,不會去看到另外一個角度的看法,這樣子很容易造成沒有辦法對話,那沒有辦法對話其實是如果講高大上一點,就是民主的基本就會慢慢的流失。因為很多人會覺得民主好像就是投票,但其實投票之前的討論,其實才是民主非常重要的部分。」
「同溫層它不是最大的問題,問題在於資訊有沒有辦法傳達到使用者身上,我們可以有資訊泡泡,但我們不要讓這些資訊泡泡的距離越來越遠,他也許是可以有一些交集的地方,如果交集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社會才有辦法產生越來越多的共識。但現在的狀況是這些泡泡越來越遠,所以我們要讓這些泡泡的交集慢慢加大,不管你用任何方式,能把這些泡泡中間的距離慢慢縮短,我覺得都會是好事。我們要讓整個資訊的傳遞越來越順,而不是整個資訊傳遞越來越走向極端。」 -
蘇宇暉自由時報編政組主任兼發言人
「台灣同溫層有蠻多特徵,第一個是資訊來源很有限、很固定,又很有依賴性,第二個是對於資訊接收之後開始產生排他效應,別人講我都不相信,然後又產生情緒上面的激化,同一個訊息來源反覆接收之後,更加深自己的偏見,立場也越來越極端,在這樣立場極端的認知架構之下,大家就越來越難溝通。另外當一個資訊被不同的人轉來轉去,你就會信以為真,你就缺乏多元的視角,你也幾乎沒有能力去檢視他是不是正確,對於假訊息的識別力逐漸下降,這是同溫層效應裡面最大的問題。」
「你可以建立對話型的報導模式,把各方的觀點都呈現出來,然後很明顯標示出來,這是哪一個群體,哪一個陣營的,你可以讓讀者很清楚的看到不同言論的分布情況。另外可以推出跨立場的討論,尤其現在大家都有影視類的新聞,可以舉辦論壇,讓大家能夠做更多的公共討論。再來是提倡建設性的新聞,比如說一個問題很難解,邀請不同專家來解答的時候,在新聞專欄中請大家提出建設性的方案,邀請讀者來提,而不只是專家來提。」